2020年10月6日 星期二

清小十景-日式宿舍群

 日式宿舍群

一、興建背景:(以遷校前後作為分期)

(1) 西元1897年於清水文昌祠舊址成立牛罵頭分教場。

(2) 民國二十四年四月(1935年)清水第一公學校,校舍遷移至光華路現址,開始興建新校舍。新校舍與日式宿舍群在此時期開始興建。

1934年最早興建一棟一戶建【獨棟】宿舍(校長官舍)

1935-1944年興建五棟二戶建【雙拼】宿舍(教師宿舍)

二、建築風格及形式:

(一)、簡介:

屬於「和洋折衷式」官舍,為日治中晚期日人「中流住宅」主要型態,校長官舍以其建築面積,對照大正11年(1922)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,其等級相當於當時地方首長大甲郡守之官舍,屬於高等官舍第四種。(面積約120.58平方公尺,36.48坪)

教職員宿舍共有五棟,為雙拼二戶建判任官舍,大正11年(1922)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,此一官舍等級屬當時「判任官甲種官舍」。(面積約160.07平方公尺,48.42坪)

(二)、外觀特徵

宿舍群座落鎮南街沿街面,約500公尺,整體景觀具有歷史風貌。

(校長官舍之主要院門位於北側中央,院門圍牆呈半圓弧形內縮,此外南側後院亦開有一後門可通往校園;北側前院、東側庭院、南側後院皆植有樹木與植栽,在後院西南角設有日式水池與栱橋等庭園造景設計,惜今已湮沒於荒煙蔓草中,官舍西側原亦有庭院,被住戶改為車庫。

五棟教師宿舍之主要院門皆位於北側,院門圍牆平直,此外南側後院亦各開有一後門可通往校園;北側前院雖植有樹木與植栽,然因近北側道路,規模較小;南側後院為主要庭園所在,所植樹木與植栽較為茂密;官舍單元之東、西側原亦有庭院,現今多已改為車庫或增建為室內空間。)

(三)、室內特徵

典型日式宿舍空間,木地板、舖設塌塌米。

(四)、構造:木構造屋架、磚砌牆基。

校長官舍:屋頂日式瓦作,為「寄棟式」(廡殿頂)與「切妻式」屋頂併存,為經過變化的混合型式。

屋身,外牆採西式木造雨淋版作法,西式角窗,門窗多為日式作法。基座西北側為實體牆基,東側則開設數個通氣孔。

屋架:為日式木屋架。

(五)、材料:杉木、清水磚、水泥瓦

其主要構造材料為水泥瓦,杉木則用於屋架、柱子、樑及天花板等,而地板則採用珍貴的檜木建造,宿舍的基座由紅磚疊砌而成,內部的隔間牆是由編竹夾泥所做成,外牆則為雨林板構成。

(六)、主體座向:坐南朝北 

三、室內空間佈置:

(一)、建築特色

主要的起居室地板,約離地60公分,其目的在於使空氣流通,避免濕氣及潮氣。 

日式建築與台灣傳統住宅差異性大,其主要特色有以下五點: 

(1)玄關:日本人習慣在房子的玄關處脫鞋入內,並且在高架的地板活動。 

(2)榻榻米:日本人習慣在榻榻米上跪坐或盤坐,室內空間多鋪滿榻榻米供坐臥之用。 

(3)開放式隔間:日式建築的室內隔間極富彈性變化,由模矩化的「榻榻米」及「拉門」組成空間的架構,而拉門上的紙門則具有窗、門、牆的多功能,空間運用十分靈活。 

(4)緣側:意旨是開放式的外廊,設計於屋外,其作用可將室外的景觀引入屋內,營造舒適宜人的氛圍。 

(5)通氣孔:

一般日式房屋,都是於高架地板方式建造,其主要目的在於保持通風,避免溼氣滯留於屋內,影響居住者的健康,而新街國小日式宿舍亦不外如此,然而不同於以往的是,由於台灣屬於濕熱的氣候型態,為了因應這樣的潮濕環境,特別在床束的部分,改以砌磚的方式建造,一方面可以達到通風防腐的功能,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房子整體的耐用度,提高房子的壽命。

為了符合台灣多雨氣候,因此有兩大特色,一是外牆裝設「雨淋板(日文為下見板)」防雨,二是將基座抬高,以阻斷地面上升的溼氣。

日式建築,以坐南朝北最多。 北側光線少,玄關、廚房在北側(食物置於陰涼) ;南側光線強,庭院、曬衣皆在南側。 另外,建築物偏位在基地北側,可以減少北側日影,增加南側庭院的活動面積。

這些細節看似風水地理,卻是常民智慧。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